广东招生信息网 广东省文明网站·广东高考招生信息网
成人高考

2022广东成考高起点语文冲刺版复习资料(二)

2022-10-21 10:32:24关注度: 0
导读:小说的发展历程上来看,表现人物的方法也在不断地推陈出新,愈益丰富。

小说的发展历程上来看,表现人物的方法也在不断地推陈出新,愈益丰富。在典型形象的塑造上,须注意的问题是:首先要从人物的共性着手,塑造能体现某一类人普遍性的特征;其次要善于运用典型化的手法,抓住人物的个性特征进行描绘;再次还要善于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性格;最后要注意刻画丰满复杂的人物性格,使人物充满艺术魅力。

考点 3 小说的情节

情节是指小说中体现矛盾冲突、表现人物关系、展示人物性格的一系列生活事件。它是展示人物性格、表现小说主题的重要因素。小说的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情节的安排一般是按照因果关系来进行的,这样故事才能显得完整、连贯、有起伏。但在编排情节时,是按照时间的客观顺序,依次展开一个一个事件,还是打破时间的顺序,采用倒叙的方法来叙述事件,这取决于作品的构思和作者的创作意图。传统小说大多采用顺叙和倒叙的方法叙述情节。现当代的意识流小说、新小说、魔幻现实主义小说则在情节的安排上打破常规,往往采用时空颠倒、交错的方法来叙述故事,使叙事结构略显复杂些。但无论是传统小说还是现代小说,可以发现,其情节在变化中还是完整和统一的。

考点 4 小说的环境

小说中的人物活动和事件都是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发生的。这一定的时空条件就是人物生存、活动的具体环境。一般来说,小说的环境主要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人物活动的特定环境。从唯物主义哲学的观点来看,环境与人的关系是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人的思想感情、性格、个性的形成都脱离不了一定的环境。因此在小说创作中,典型环境的描写对于刻画人物、描写人物性格的形成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总之,小说的人物、情节和环境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密切联系的。丰富细致地刻画人物,必须借助于情节的充分展现,而具体的环境描写又能铺陈情节,有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三者互为作用,相互联系,从而构成了完美的小说世界。

第五部分 文言文知识

考点 1 文言字词

1.字音

要达到顺畅地朗读文言文这一要求,读准字音是首要条件。要重点掌握文言文及古代诗歌中一些字的读音,例如,“缒”“阙”“曳”“昳”“痒”“槁”“数罟不入洿池”“锲”“遗”“句读”“间”“几”“浩浩汤汤”等。

2.通假字

 通假现象是文言文的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丰富文言语汇的一种表现形式。如“共其乏困”中的“共”通“供”;“满坐寂然”中的“坐”通“座”;“止有剩骨”中的“止”通“只”。通假字的字义要按本字意义理解。

3.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指的是有的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改变了原来的词性而变成别的词性。常见的词类活用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判断一个词是否活用,要看它的语法功能,即它处在什么位置上。

4.一词多义

 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某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这就叫一词多义。一般地说,一词多义的各个义项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理解多义词,要了解其在古汉语中的词义,并且结合语境去判断它的含义,特别是要注意在读文言文的过程中多做积累。文言文的词义是比较复杂的,遇到一个用现代汉语词义解释不通的文言词,一方面要区别古义、今义,还要看到这个词有几个意义,哪个词义在句中最恰当。

5.古今义异同

汉语从古代发展到今天,词义不断演变,其中一些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中极少一部分的意义,古今都是一样的,没有什么变化。这类词对阅读文言文不会造成困难。另外有一小部分词语,文言文里虽然常用,但随着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而消失,现代汉语已经不用了。如社稷(土神和谷神;国家)、崩(称天子死)、埙(古乐器)等。这部分词,虽然我们比较生疏,但通过查工具书就可以明白,不会造成望文生义的错误。以上两部分词语在文言词

汇总量中占少数,而大多数词语的意义古今有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有如下几种情况:

(1)词义扩大。“江”“河”古代专指长江、黄河。

(2)词义缩小。“丈夫”古代泛指男子汉。

(3)词义转移。即词义由指甲事物变为指乙事物。“牺牲”古代指为祭祀宰杀的牲畜。

(4)词义的褒贬色彩不同。“谤”古代指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是个中性词。

上述四种情况,是古今词义变化的主要类型。大量的古今异义词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地存在,是文言文阅读的主要障碍。我们学习文言文,必须结合学习作品,有计划地掌握一批文言常用词的常用义。

考点 2 文言句式

文言常用句式和现代汉语的常用句式基本上是相对应的,主要要求掌握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变式句等五种。

1.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判断。

(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

(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5)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2.疑问句

文言中的疑问句,一般要用疑问代词(谁、何、易、胡、安、孰、焉等)或疑问语气词(乎、欤、耶等)提出问题。例如:焉用亡郑以陪邻?(《左传•烛之武退秦师》)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苏轼《石钟山记》)

3.被动句

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

4.省略句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都有很多省略现象,古代汉语中更为多见。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省略主语。有承前省、蒙后省,自述或对话中也常常省略。(2)省略谓语。与现代汉语比较,文言中谓语的省略较多见。(3)省略宾语。有动词宾语的省略。

(4)省略介词。文言中介词“于”也常常省略。

5.变式句

 所谓变式句,是比照现代汉语说的。文言中句子的语序多有变化,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主语后置。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愚公移山》) (2)宾语前置。宾语前置相当多见,有几种情况:一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提前。二是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提前。三是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前边。

(3)定语后置。文言中,一些修饰性的定语常常置于中心词之后。例如:遂率子孙荷

担者三夫。(《列子•愚公移山》)

(4)介词结构后置。在现代汉语里,介词结构常常放在动词前作状语,古代汉语里有则往往置后作补语。例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考点 3 整体把握文言文

1.把古文当作文章来读

首先要“转变阅读观念”,要把古文当作文章来阅读,因为古文也是“文”。其次是筛选信息,即在理解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信息分析,成考对这方面能力的考查是以对句子的理解为基础的。归纳要点、概括中心是阅读的重点。

2.精细阅读,理清头绪

所谓整体阅读,整体把握,就是要清晰地把握文章脉络。要一边阅读,一边理清重要信息:一是主要人物,了解人物关系;二是重要事件,弄清文中写了什么事,写了几件事,事件的时间顺序如何;三是文章使用的表现手法;四是作者的倾向性,是赞成,是反对,还是

客观叙述。力求通过第一次阅读,就对文章有比较深入的把握。一个好的方法是:以对文意的整体理解为基础,按事件、按思路对选文进行分段、分层。要求在准确理解词义、句义的基础上,梳理句与句之间的内在关系,依据情理、事理,辨清主要信息、次要信息,从而明确文章主旨。

第六部分 诗词曲赋知识

考点 1 诗

古代的律诗、词、散曲、赋都属于诗歌的范畴。中国的古代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产生较早,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同古体诗相对而言。现在的诗歌概念更为宽泛,除歌曲以外的格律诗、自由诗和散文诗都属于诗歌的范畴。诗歌的种类繁多,形式多样。但从其本质特征上来说大致具有如下特点:以丰富的情感反映生活;对生活的高度集中与概括;语言高度凝练而富有形象性;富

于节奏感和韵律美。

考点 2 词

词是一种产生于唐末,兴盛于宋代的新诗体。词在创作形式上,其句式以长短句为主,押韵比诗更加灵活,且文辞更加通俗。由于宋代特定的政治、经济形势,词的兴起多以反映市井、女性、征人、游子等内容见长。苏轼以其志向高远、托情言志、胸襟开阔、激情豪放的创作手法,开创了豪放派的先河。

考点 3 曲

 曲兴起于元代,是在宋词的基础上,结合民间谣曲演化而成的新诗体。曲可分为剧曲和散曲。其中前者主要用于演唱,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属于戏剧;后者才是具有供人托情言志性质的诗歌。散曲有小令和套数之分。散曲是兴于元代的新诗体,其特点是音乐性强,曲调来源于民间,深受我国北方民歌和北方少数民族音乐的影响。形式上要求句句押韵、一韵到底、通篇一韵。 考点 4 赋

 赋是汉代形成的特殊文体。它起源于楚辞,受先秦散文的影响,至大汉空前统一基业的建立,遂产生出这种以为皇家歌功颂德为内容,以铺陈、排比、夸张、追求辞藻华丽为手法,以服务于宫廷贵族为目的的汉赋。



文章纠错
投稿指南

所属频道:语文

责任编辑:

最新动态
图文推荐
热门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