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卷的作文是就"女儿对父亲的举报"事件的表达。
这样的作文,从应试的角度而言,应该是不偏、不难的。学生们轻松的就能找到道德的制高点,侃侃而谈甚至是摇旗呐喊的。
我们还可以想象,这样的作文命题,在考后的各级研讨会上,也会是赞声一片的。有错必纠、执法必严,不仅仅是主旋律,而且是当今社会的最强音。
这真是一个很讨巧的作文命题。
然而,日前一则"高考期间,接送考生的车辆轻微违法可放行"的新闻可能会让考生、评卷老师,研讨专家陷于两难诀择中。
国家尚处于这样一个可以公开宣称:"情有可原,违法不纠"的状态时,我们的小陈、我们的中学生真的有方向么?
继而一个现实问题是:这个作文题,应该是源于真实案例吧?
那么,时过境迁,此时旧事重提,真的考虑过当事人感受么?他们父女会不会因此而又将面对一段尴尬呢? 如果我是考生,将写信质问教育部,即使他们已经取得当事人的首肯。也应该在作文题后加上一句:本材料源于真实案例。在此提出公开讨论已征得当事人同意。或者,干脆耍赖:本案例纯属虚构……
否则,是对全国高考生的法律意识和道德水准的嘲讽。
谁笑谁?谁叹谁?
江西南昌胡丽斌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