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招生信息网 广东省文明网站·广东高考招生信息网
阳光高考频道

2013年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策略

2013-04-11 14:02:50来源:广东高考信息网关注度: 0
导读:高三历史大都安排三轮复习,第一轮按专题复习,主要目的是基础能力过关,学生对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观点、基本历史理论,应该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掌握。第二轮复习按考纲规定进行通史复习。重点要着眼于通史知识体系的构建,又要巩固各时段的专题知识

  高三历史大都安排三轮复习,第一轮按专题复习,主要目的是基础能力过关,学生对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观点、基本历史理论,应该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掌握。第二轮复习按考纲规定进行通史复习。重点要着眼于通史知识体系的构建,又要巩固各时段的专题知识体系,两者相互穿插、整合,从而理清历史知识的纵横联系,建立起合理通达的学科知识体系和知识结构,从而实现综合能力突破。第三轮复习主要是学生按《考试说明》自主整理,查漏补缺。
高三二轮复习一般安排在3月底至5月中旬,时间短、任务重,所以备考指导要紧紧围绕“提高”做文章,全方位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与技巧。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二轮复习的高效呢?本人根据多年带毕业班的经验,谈谈一些个人看法,以期抛砖引玉。
一、重视教材目录体系的把握,构建通史知识体例,宏观掌握历史线索
每年的《考试大纲》都是按时期(古代中国、古代世界,近代世界、近代中国,现代世界、现代中国)来编排考试范围的,高考历史试题也是按照先古代后近现代,先中国史后世界史的顺序编排的。因此二轮复习最主要的模式就是分时期重组知识、复习知识,强化主干知识的时间概念,并实现知识的系统化、简单化和规律化。
可以将三本必修和两本选修分成以下几个时期:
学生尝试自已构建知识体系,下面以“19世纪初-19世纪60年代的世界”为例:
二、整合各模块相关联的主干知识,自拟主题重组教材,深化理解知识
历史高考题中大多是根据某一主题挑选材料,然后设计问题,因此确定主题串联知识,也是二轮复习中针对性很强的一种模式。但是主题的确定应遵循三点:宜小不宜大、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纵向理清不同阶段相关历史内容之间的前后联系,如复习“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时,应注意清前期的逐步闭关锁国,晚期的被迫对外开放,新中国从现代闭关锁国到全方位对外开放等内容的前后联系。同时注意不同文明之间的横向联系。如古代东西方的政治文明以及启蒙运动和儒家思想的关系等。根据三本必修教材,可以确定如下几个主题:
(1)政治制度变革与社会转型: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制度的确立与社会转型,明清与晚清的社会转型,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与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与人民代表大会制,近现代的改革开放等。  
(2)经济政策演变与发展过程:重农抑商、重商主义、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商业资本主义、工业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知识经济等。  
(3)经济运行模式与相互交融:自由竞争、私人垄断、国家垄断、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等。  
(4)思想解放的潮流与影响:百家争鸣、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维新变法、三民主义、民主与科学、马克思主义、真理标准讨论、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
(5)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演变:新航路开辟、资本殖民扩张、两次工业革命、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世界经济格局发展演变、经济区域化和全球化等。  
(6)计划与市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等。
可通过适度补充阶段特征等知识,帮助学生掌握历史阶段变化,注意相同时期、相同阶段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内容之间的联系,注意时代背景、阶段特征等内容的总结。把握人类文明演进进程,按照各主题要求,梳理单元知识,归纳理性认识,进一步巩固落实主干知识。
三、以热点问题为依托,加强对基础知识与主干知识的复习巩固
热点问题是历史学科不可回避的命题切入点,是加强历史与现实联系的“桥梁”,充分体现了历史学“学以致用”“以史为鉴”的功能。引导历史与现实问题的反思,架设历史与现实间的桥梁,从而实现历史问题现实反思、现实问题历史反思。在复习中,一方面要将近两年(2012年和2013年)国内外大事与历史学科基础知识联系起来,找准热点与学科知识的联结点(切入点);另一方面,还要关注“学科热点”和“周年热点”。#p#分页标题#e#
热点问题一般两种考查形式:①直接呈现热点话题(显性介入),并围绕着这个话题“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景来考查主干知识”的命题模式,从而实现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体现了命题专家对现实问题的深层次思考和社会良知。②更多的热点问题是隐性介入和考查,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打擦边球”形式,考生只有通过对题目内涵的采撷和领悟才能介入热点,从而实现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统一。
附2012年和2013年周年大事:
四、用多元史观观察和思考历史,以新史观统领复习内容
纵观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历史三个必修模块,突出地体现了唯物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等史学观点。对这些史观的把握,既是我们进行新课程教学的前提,也是我们备考指导与复习的基础,因为与这些史学观点相关联的知识均是历史的主干知识点,最能体现“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原则,不但符合高考考查主干知识的命题思路,也体现了关注史学动态的特点。而运用新史观整合历史素材进行命题,已成为近年高考的一大趋势。所以在复习中引导学生用新的史学观念统领复习内容。
考生在复习中以“文明史”为总纲,要求学生从文明史观的角度解读历史现象和规律;以“现代化”为主线,要求学生用现代化史观分析历史问题;以“全球化”为导向,要求学生用全球史观把中外历史上的重大事件置身于世界的角度来立体地考察、多角度地分析问题。所以复习时以新课程标准和理念为渗透,联系近年来历史学术研究和学术观点的新变化新发展,通过提供新的历史情境材料,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概括和提炼,从而提高解决历史问题的综合能力。
以“文明史”为总纲的知识体系示例:

五、规范训练,精心讲评,提高考生的实战能力
在二轮复习时期,全国各地的模拟卷满天飞,这个时候老师必须静下心来精心挑选一些试题进行科学性和规范性的训练。一是各种训练要适度,要“精”,应提高训练题的质量,控制训练题的数量,不要搞题海战术,巩固性训练、拓展性训练、模拟性训练都要少而精;二是训练方式要灵活,各种训练要求有所区别,巩固性训练可当堂处理,可采取口头提问、笔答、板演等形式;拓展性训练包括专题训练可量力而行,由学生自主决定;模拟训练要到位,要定时定量,从内容到形式都应体现高考的特点与要求,特别要重视指导学生规范使用答题纸的问题。各种训练都应重在训练学生的解题速度、方法技巧、卷面安排以及书写规范等内容,这些尽管看上去是很细小的方面,但细节往往决定成败。
二轮复习中要特别重视非选择题解题方法技巧的指导,不能简单地归纳讲解各种题型的基本特点和要求,要在影响学生解题的内容词、条件限制词的含义及其基本内涵上归类、比较。非选择题题目中所含有的概念大致有两类:一是历史学科中常用的社会科学概念;一是历史学科试题中常用的限定解答内容和方式的概念。对这些概念理解的程度,直接影响到了审题的质量和答题的效果。对以上概念,应在日常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和掌握,并在练习中加深理解和运用,要用以往的高考题作例证,加强实用性指导与训练,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科成绩,力争在优秀率和有效分上有所突破。

文章纠错
投稿指南

所属频道:文综

责任编辑:

最新动态
图文推荐
热门排行榜